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起了解“千万工程”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环境改善为重点,选择1万个左右的建制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千万工程”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浙江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图为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幸福广场夜景。 图源浙江省委宣传部
 
 
什么是“千万工程”
 
 
“千万工程”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和推动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指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领中国“三农”发展的宏观高度,对浙江“千万工程”作出多次批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这项工程还在2018年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实施“千万工程”有哪些经验?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打好“生态牌”,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浙江坚持以整治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无废乡村”建设,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点带面,着力提高建设水平。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标准有高有低、不搞整齐划一,“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着眼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和执行力,一旦确定下来就不折不扣实施。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千万工程”目标不动摇、不折腾,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浙江省最美河湖”浙江金华市浦江县浦阳江。图源新华社
 

党建引领、党政主导。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浙江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搞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政府投入引导、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相结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机制,真金白银投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内容,纳入党政干部绩效考核,强化奖惩激励。突出党政主导、各方协同、分级负责,配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推行干部常态化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浙江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实施初始就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需要出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进行决策、推进改革时,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不搞强迫命令。厘清政府干和农民干的边界,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实现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转变。

 

由表及里、塑形铸魂。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节选 | 求是网、人民日报